川藏茶马古道芦山段之青衣道
川藏茶马古道芦山段之青衣道谁谓青衣道,还叹白头吟
这是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8年),唐朝张柬之在青城(现在的崇庆)做县丞的时候,作为新都县尉的卢照邻给他写了一首诗《酬张少府柬之》。这是其中两句。
青衣道据说在秦朝时候就是有许多蜀卒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了,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糊里糊涂的秦惠文王被张仪下了烂药,发配功高震主夺取了汉中的的异母弟弟樗里疾到荥经修公路(严道),秦惠文王二十七年(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19岁的太子秦武王即位,驱逐了张仪和魏章,樗里疾才回到长安。
青衣道是秦汉时候青衣江流域的军用交通主干道的一段,也就是当时的到蜀郡西部都尉府和蜀郡南部都尉府之间的军用道路,也是严道和临邛道之间交通要道,也是汉朝政府管理少数民族的一种地方民族管理建置,相当于县级行政区划。
蜀郡西部都尉府升格为安置青衣道夷、旄牛夷的蜀郡属国的同时,蜀郡南部都尉府升格为犍为属国。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安帝永初元年,蜀郡三襄种夷与徼外污衍种并兵三千余人反叛,攻蚕陵城(茂县北叠溪一带),杀长吏。永初二年(公元108年),青衣道夷邑长令田,与徼外三种夷三十一万口,赍黄金、旄牛毦,举土内属。安帝增令田爵号为奉通邑君。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春,旄牛夷叛,攻零关,杀长吏,益州刺史张乔与西部都尉击破之。于是分置蜀郡属国都尉,领四县如太守。”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在《秦汉时期政治危局应对的交通控制策略》中认为:
秦汉时期,政局也不稳,多次出现政治危机军事危机,青衣道作为秦汉帝国的边境和边关门户,多次遭到羌族原著民的反抗,“道”之所在,大都处于交通条件恶劣的山区。很可能“道”之得名,正在于强调交通道路对于在这种特殊地理条件和特殊民族条件下实施政治管理的重要作用。也可能在这种交通条件较为落后的少数族聚居地区,政府当时所能够控制的,仅仅限于联系主要政治据点的交通道路。即中央政府在这些地区实际只控制着若干点与线,尚无能力实施全面的统治。王莽大规模更改地名时,对西汉“道”确定的新名称多体现在这种“有蛮夷”的地区对少数族的管理和镇压。如广汉甸氐道改称“致治”,阴平道改称“摧虏”,蜀郡严道改称“严治”,犍为僰道改称“僰治”,武都故道改称“善治”,陇西狄道改称“操虏”,天水戎邑道改称“填戎亭”,安定月氏道改称“月顺”等。“致治”“严治”“僰治”以及“善治”之“治”与“道”形成对应关系,正体现出“道”对于“治”的作用。
对于登山如履平地的青衣羌国军事力量造反导致的危局对应,选择交通主干道屯军备战也是必然的选择。所以刘备称帝以后,官帽子一堆一堆的大封有功之士,蜀郡属国就被提拔为汉嘉郡。
汉嘉郡的太守黄元造反,准备打下成都吃大米的的时候,从镇西山出临邛道。而黄元兵败的时候,就是从青衣道出南安峡。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在《序言》中指出,“汉制,县有蛮夷曰道,正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主要行政措施惟道路之维持与控制,以利政令之推行,物资之集散,祈渐达成民族文化之融合耳。”
《禹贡》是一本书,并不表示夏禹到了蒙顶山喝茶祭天。
页:
[1]